您好,欢迎来到本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图片动画
您现在所在位置:文章模块 -> 纺织
纺织企业应联盟发展 打造新的竞争方式
日期:11-10-07 点击:516 来源: 作者:来源:东南早

  >>>点击进入厦门新闻 体验更多精彩

  ●本期主题:新时期纺织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早报记者 杜连财 实习生 林静云  

  纺织服装产业是泉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波动,以及面临着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等问题,这一产业面临新的挑战。日前,早报精英会就“新时期纺织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的主题,邀请了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三阳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民、北京铜牛集团总经理张为民等业界精英共同探讨。

  观点一

  创新发展 实现领先

  中国化纤行业协会副会长、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认为,过去一年是化纤业最好的一年。

  荣盛主营PTA产业链,去年在化纤行业上市的规模最大,募集资金多达30多亿。李水荣认为,对于纺织业来说,中国人多力量大,创新力度强。“金融危机后,哪个人衣服穿不起来?我认为不会的。”他认为,金融危机真正创造了化纤业发展良机。

  他认为:“未来五年会两极分化。企业做大做强,实力强了,技术含量高了,就能越做越好。做不到的,技术含量低的,负债率高的,规模小的,会被淘汰。”

  他说,应对的方式首先得提高档次,提高科技含量。“十年以前,我们的产品一直比韩国、中国台湾企业的档次差,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基本进入国际社会,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我们提高了很多,原因就是我们在创新。”

  他认为,创新是转变纺织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改造和提升纺织工业,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国际新定位,适应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不论是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还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理念已贯穿于纺织业的方方面面。他说:“中国的纺织行业前途是光明的,会越做越大。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强大的内需市场。”

  观点二

  未来机遇在于扩大内需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周海江的企业并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其创新的法宝是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

  他通过专注于研发和营销两端的延伸之后,中间的生产环节全部外包,“自己只做少部分。现在自己只做20%,80%是外加工,外加工的企业达到了800多家。”他说,“原来很多是办厂,现在干什么去了?要办研发机构,发展连锁专卖网络体系。”

  在他看来,未来最大的机遇还是内需的扩大。“内需的扩大,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新人口红利。国家鼓励扩大内需,客观上是城市化步伐加快,更准确地讲是新的人口红利和城市化带来的新机遇。”

  对于挑战,他认为对服装业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通货膨胀,而应对方法就是得差异化。他说:“因为成本上升,低成本这条路走不通就得走差异化之路,也就是创新能力建设。我们比较重视创新能力,抓住三要素,人才、平台、投入,少一样都不行。抓住人才,抓住平台,产学研结合。这是一个差异化的发展过程,使得产品跟人家不一样。第二条出路,就是可以进行生产基地转移。”

  观点三

  重组和整合将是趋势

  徐建民认为,去年已经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势头。既然事实已经存在,那么企业差别化运作,国家调整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都是必然的。他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挑战,由于行业中小企业占比最大,而2010年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造成了他们的巨大压力,所以资金周转对企业来说很重要,这是对企业的第一个考验。”

  第二个考验是劳动力的流失。“现在‘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是劳动力主流,但他们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才导致纺织企业劳动力紧缺现象的存在。”他说。

  在终端渠道建设方面,徐建民建议应把渠道建设提到一定高度,传统的营销应该进行调整。非常时期成功的企业不一定是管理得好的企业,而是思维变化快的企业。他说:“我们把我们的供应链、协作生产链和客户的分销链,按照公司的目标客户进行对接,把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应对一个经济变化,乃至今后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竞争方式。”

  他认为,经过了全球宏观经济大变化的洗礼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都会进行调整,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后一个时期,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将是一个趋势。”他说。

  观点四

  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张为民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市场需求。

  “在市场化终端的建设中,企业要更好地做好专卖连锁,而且进一步快速推动电子商务在市场当中的提升和影响力,加强研发,加强差异化的不同形式。”他强调,特别是面对现在棉纱价格的趋势,企业进行多种组合性纤维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产品的市场表现。

  他认为,过去的一年中,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意识到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品牌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他说:“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集团抓住国内首家和我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签署高科技合作协议的契机,体现产品的‘航空品质’,这也是我们这一个阶段对产品诠释和宣传的一个重点。”

  在他看来,新的外包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品牌服饰产品革新。“通过和一家公司的合作,我们获得了户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这样一种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我们自己已经作为世界主要的户外装的几个主要品牌的供货商,我们想加强和他们在户外装领域的合作,通过最初的OEM和现在的局部OTM,提升我们在户外装备产业高端制造的发展空间。”他说。

  ■观点

  精耕细作 提高单店效益 

  中国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李凯洛表示:“以前常说终端为王,其实只有市场占有意义上的重视,店铺的‘棋子’地位使得其应有的作用得不到体现。‘抬高’店铺,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终端为王。”

  美特斯邦威战略负责人的投资专家曹益堂认为,直营店将是未来中国服装企业的重要利润增长点。他以ZARA为例说:“除了个别市场,ZARA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是直营的,确保店铺形象、货品陈列和定价管理符合总部制定的品牌战略和实施快速反应的产品企划战略,它的大多数直营店都是盈利的。”

  IFB国际时装品牌发展管理中心总裁王翔生则认为,品牌是选择多开店,还是选择提升每一个单店的业绩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还是要看品牌所属的品类,如果是休闲、运动品类,市场空间很大,那么可以通过多开店来增加销售额,销售额增加之后,运作成本就会降低,相应的利润率就会提高。但是有些品类,如女装、高价位品牌、小众品类等,则无法通过多开店来增加销售,进而增加利润。“所以,那些不适合多开店的品牌就要考虑将每一个单店精耕细作,提高单店业绩。”他说。

  在王翔生常年的一线实践中,他发现,有的品牌开店数量不断增加,当超过两三百家后,反而出现了总销售额下降,利润率降低的结果。“这里涉及一个饱和度的问题,举个例子,即便是休闲服、运动服品类,当店铺数量开到七八千家的时候,其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如果再去开店,超过了临界点,反而效益是降低的。”他说。

  “一个单店,如果用心努力地去经营,虽然可能销售额会提高,但利润率是否会提高则是另外一回事。”王翔生接着解释道,“因为如果精耕细作,就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这也要计入成本的,所以利润率未必会像预想的那样相应也提高。”

  >>>有奖征集:我在现场 抓拍精彩瞬间

最新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用户名:

评 论:

验证码:

  • 新疆商务厅为网商建立沟通之家 免费帮企业发展
  • IT龙门阵实录:创投专场之经纬中国万浩基
图片动画